数百年前,徽商贾道儒行,驰骋商海,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在中国商业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安徽中烟传承“徽骆驼”精神,再续传奇,展现当代徽商的新风采。今年1至5月份,继续保持经济运行良好态势,实现批发销量2072.04万箱,同比增加24.47万箱,增幅1.2%;自有品牌批发销量80.97万箱,同比增加3.86万箱,增幅5.0%。其中三类以上同比增长10.98%,增幅高于行业7.1个百分点,所占比重63.84%,同比提升3.44%。省内市场份额59.35%,同比提升0.34个百分点。
徽商精神,“徽”帜独特,“徽”标鲜明,“徽”显天下,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品格、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范等诸多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商精神被赋予着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徽文化”的融入,使志在做好“传承者”“攀登者”“带头者”的安徽中烟找到了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文化根基,“徽文化”成为安徽中烟走出低谷的一股沉稳坚实的精神力量。
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徽商进入鼎盛时期。
“安徽”之“徽”来自“徽州”,自古文风昌盛,从来商旅兴隆。《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如果以此算起,源远流长的徽商与徽商文化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本是为了生存“徽商不蹲家,经营走四方”,却缔造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大商帮。
作为全国烟草生产最早的省份之一,安徽烟草加工始于清代中叶,兴于清末民初,经历了由手工、烟丝加工到机制、卷烟加工的发展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安徽卷烟工业有近80年的发展历程。1600年与80年的时间跨度,历史与现实的牵手,徽烟与徽商的血浓于水,绝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重合,更在于内在精神的契合。
“黄山”自1958年诞生以来,几番沉浮,每逢举步维艰之时都有非常之举打开局面:“黄山”特供卷烟的美谈,“特制黄山”的“石破天惊黄山潮”效应,“一品黄山”的横空出世,“黄山(红方印)”徽风皖韵的文化厚重,“黄山(天都)”宣纸诗画的中国气派,都是点亮市场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人们可以感受到“黄山”品牌顽强努力自强不息的徽商精神。
近几年“黄山”或许是有些黯淡了,对于现在的“黄山”来说,“黄山”的未来不在于规模,而关乎价值、形象和口碑,“天都”、“红方印”已经在这个方向做了一些开拓与试探,但还不够全面与深入,“徽商”系列能做到吗?而“天都”与“红方印”又能从过去的得失之间为“徽商”们的成功做些什么?这或许比今天的增长更值得关注。
在“天都”与红方印之间,是安徽中烟为“徽商”系列设置的发展空间,“徽商”系列是瞄准徽商特定人群而研发的“黄山”品牌高端产品,这一系列在高端引领方面会比“天都”系列更有针对性和延展性,也更符合“黄山”品牌根植徽商故土,古为今用,探索前行的文化定位,而且追溯历史,徽烟之路也正是对徽商精神的实践和传承之路。
历史上有名的徽商比比皆是,例如黄山毛峰茶叶创始人谢正安、墨业巨商胡开文、歙县棠樾人鲍志道、红顶商人胡雪岩;而当代徽商更是遍布天下,商业巨子史玉柱、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等,此外香港“纸业大王”姚国安、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也都是安徽人。
品牌结构再合理,文化理念再先进,产品不好,都是空中楼阁。好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龙头,产品开发是核心。
产品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品牌能不能做起来。
这两年,“黄山”一系列新产品都令我们耳目一新:“高山流水”的精妙绝伦与古朴典雅,“黄山(记忆)”的纯真与美好,最美高铁的现代与闲适,徽商系列的高端与大气……可以说安徽中烟近两年的每一次出新几乎都get到了市场的热点,从常规高端烟到细分市场的细支烟与短支烟,黄山品牌都有拿得出手且业绩不俗的代表作品,这背后是安徽中烟技术研发力量的强大支撑。
“我们的研发理念是‘三好’,这个‘三好’我们定义为‘好抽、好用、好看’。”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主任张劲这样来诠释安徽中烟的“三好”理念。
一包烟怎么才能做到好抽?
做菜的第一道流程是选菜,菜一定要健康、新鲜。对于生产卷烟来说,第一个条件就是原料要好。“菜”——也就是原料,选好后,第二道做菜的工序就是“择菜”,这个环节在卷烟生产工序中就是打叶复烤。择完菜,是保鲜阶段。择好的“菜”要放到有严格要求的储藏条件下醇化,达到新产品需要的条件才能取出来使用。然后才是配菜阶段。这是产品好不好
另外一个很人性化的考虑是条盒透明膜的破拆技术。当消费者每次在撕开一条新的卷烟条盒时,因条盒透明外膜很滑,不方便撕开,针对这个问题,技术中心特意做了一个“由此撕开”的提示,将拉带显性化,并特意将拉线留长了2~3毫米,方便消费者一拉就开。技术中心的同志们给这种技术起了一个非常好听易记的名字——“一撕拉”。
做菜的第一道流程是选菜,菜一定要健康、新鲜。对于生产卷烟来说,第一个条件就是原料要好。“菜”——也就是原料,选好后,第二道做菜的工序就是“择菜”,这个环节在卷烟生产工序中就是打叶复烤。择完菜,是保鲜阶段。择好的“菜”要放到有严格要求的储藏条件下醇化,达到新产品需要的条件才能取出来使用。然后才是配菜阶段。这是产品好不好的关键环节,也是核心环节。最后是“炒菜”,也就是相当于卷烟的生产过程。
如果让烟民来评选最近的流行语,那么必定是“少抽两口,抽好烟”。
其实,这句话最早来自于“黄山(记忆)”。
从全行业来讲,是黄山(记忆)首先开启了短支烟市场的“破冰”之行,敢于打破短支烟价格偏高的市场格局,基于成熟的市场调研,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短支烟在中国卷烟消费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属于小众型产品。直到黄山(记忆)横穿出世,才让小众产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市场接受度呈现出了反常态的“几何式”增长,让原本1分的市场扩展成了1*N倍。
从84mm到74mm,10mm的缩减,是对“少抽两口,抽好烟”消费理念的深刻理解,是对市场需求的恰当回应。短支烟烟支缩短,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减的恰到好处,是在满足吸食体验的前提下,对消费者健康的主动关注。
一般来说,“满足感”是短支烟的一大特点,如何把7口的感觉体现在5口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产品品质、技术上有更多的投入。黄山系列的短支烟,不是对常规烟简单的物理切除,而是为了保证产品烟气既有满足感又柔和细腻少刺激性,所以在叶组配方设计、香料选择、工艺处理等方面都做了技术研发,精益求精。
“黄山(记忆)”带动了全行业短支烟猛烈的发展势头,比如后来居上的“黄金叶(乐途)”,去年全年卖了2万多箱,今年1-4月继续高歌猛进,“黄山(记忆)”依旧叫好叫座,几乎是一己之力撑起了黄山的企稳向好,到年底短支烟整体有望达到接近30万箱的市场规模。另外,也使越来越多的烟草品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希望来做短支烟,短支烟几乎成为细支烟、爆珠烟之后的又一产品标配,以至于如果哪个品牌没有拿得出手的短支烟,似乎好像就有偏科的嫌疑。
八百里皖江奔腾到海,几世纪徽商薪火传承。抬望眼,千年徽商之路已渐行渐远,徽商曾经的人、物和故事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而历经岁月磨砺、积淀的徽商精神任凭时光流逝而不灭,诚实守信、贾而好儒、克勤克俭、以众帮众、以义取利、爱国奉献等宝贵的品质,是行走在路上的徽商永恒的行囊。作为徽商一分子,安徽中烟正身体力行弘扬徽商文化、笃行徽商之道,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在烟草行业谱写着一部动人的现代徽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