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扩大化,从三省(市)到36个重点城市,不仅仅是空间范围的几何级数放大,同时相当于从400万箱销量提升至2000万箱,已经占据了全国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二强,看似“试点扩大”,实际上不亚于“有序铺开”。
其次是立体化,36个重点城市对于整个市场的导向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试点范围扩大至36个重点城市,既保证了这些城市在经营策略的一致性,又传递和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以它们的影响带动能力,再加上其它城市的,可以想见改革的动静和效能。
再次是常态化,从北京的率先资源到京津冀三省(市)整体联动再到覆盖到36个重点城市,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比大家想象中“速度更快、力度更大、标准更高”的节奏快速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体现在权威性上,也将更多地反映在长效性上。
第一句话是“强势品牌将会对市场行以全方位、无死角、加速度的蚕食”。单以重点品牌2014年整体面上的数据而言,大多数品牌都放满了增长的步伐,大部分的市场表现也不过如此而已,甚至武断一点判断,大的格局在短时间内预计不会有过于剧烈的重大调整。但实际上,强势品牌对局部(区域市场、细分价区)的碾压和整编正在不断地加速,强势品牌往往在弱势品牌的不知不觉中,用10万箱、5万箱的小步快跑方式逐渐地完成对市场的分割和蚕食。
这种“温水煮蛙”效应更加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往往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弱势品牌很容易陷入到天下太平的错觉当中,以至于被市场变化所惊觉的时候,早已经是为时晚矣。我们大胆地做出预判,在2015年,将会有一些乃至于相当一部分品牌从市场上“卖不动”陷入到生产指标“用不完”的窘境当中。
第二句话是“加快建立并合理前置以零售户为核心的货源谈判机制”。京津冀三省(市)的试点方案中,有关于建设省级集中订货平台,做到“三个实时”的描述和要求,同时对每个省级市场在货源投放的方式、标准、规则上统一设定要求。这对于那种以渠道为货源谈判主要环节的惯性思维和既有套路而言,无异于是釜底抽薪般地体系修正,一下子就变成了有力难使、无处可使,以前是一下子可以搞定,现在要一下一下去谈判,难度和复杂度可想而知。
在很大程度上,这就倒逼重点品牌,必须加快建立起以零售户为核心或者基础来进行货源谈判,除了少数的强势品牌和紧俏产品,大多数重点品牌都应当学会在时间、空间上提前量地与零售户完成货源谈判,同时以利益为纽带来保证这种谈判的履约执行。当然,商业渠道面对的是市场经理、品牌经理、客户精力如何重新定位与职能发挥的问题,品牌环节则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与他们形成合力、发挥作用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