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烟为主的产业综合体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烟与粮争地的难题,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对于有些控烟人士提到的关于种植烟草会对土壤造成破坏的难题怎么解?

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需要更高的烟、粮产品品质作为支撑,而提升产品品质,科学耕作、绿色发展是关键。

构建烟叶与粮经作物科学耕作制度是确保烟叶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烟叶综合体帮助烟农合理规划耕地种植面积,实行稻烟轮作、玉米轮作、套种蔬菜等方式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实现烟叶增产、作物增收双发展。

烟草是一年生作物,与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种植分布有较高重合度。烟叶从移栽到采收完毕大约需要100天至120天,采收完毕后,可因地制宜开展烟粮、烟油、烟菜、烟杂粮等一年两熟轮作或隔年轮作。同时,烟叶生产过程中土壤深耕、有机肥施用、绿色防控等措施,有利于地力保护、土壤保育。科学轮作能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平衡土壤养分、抑制土传病虫害,实现烟粮双优。

目前,烟稻轮作在湖南、福建、江西、安徽、广西等产区成为主要种植模式,得到地方政府和烟农的广泛认同。广西百色在推进“烟叶+水稻”“烟叶+玉米”等常规轮作的基础上,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颗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烟稻互促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高产优质烟田稻提质增效技术研究等,筛选适宜百色烟区优质水稻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烟稻米”品牌,有效提升烟、稻质量,增加烟农收入。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目前各烟区已初步形成烟叶与主粮、油料、杂粮及蔬菜的科学耕作制度,守牢了“米袋子”,充盈了“钱袋子”,稳固了“金叶子”。

在绿色环保方面,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烟叶产业综合体为例,围绕“放飞一只虫、用好一株菌、施好一袋肥、回收一张膜、升级一座房”的“五个一”绿色生产体系,全面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行动,从源头上确保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贵州安龙县产业综合体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对已规划的25个坝区,建立产业融合体系和烟粮轮作制度,大力支持烟叶与粮食作物间轮作、接茬配套技术研究;通过鼓励烟农开展挖机深翻炕冬,采取油菜籽物资补贴,发动烟农进行绿肥压青和二次翻犁,进行土壤改良,引进有机肥加工技术,委托合作社代工代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大有机肥使用比例,全面提升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能。该综合体秉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以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为载体建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展示区,建立完善11个农残控制安全监测点和5个病虫害普查点,2022年释放益蝽1万头,投入使用商品蚜茧蜂3000盒、地老虎诱芯1万个、烟青虫诱芯1万个、斜纹夜蛾诱芯1万个、蓝板6万张,实现绿色防控100%覆盖。以烟农合作社为依托,在生物质颗粒燃料自给自足的情况大力推广生物质能源烘烤,推动烘烤减本增效节能减排,全县实现生物质能源烘烤100%覆盖。

自2021年以来,中国烟草行业以优质烟田为切入点,紧扣烟叶产业综合体做“文章”,通过实施多产业发展,有效规划利用各种资源,使有限的土地实现了收入倍增,也使包括烟叶在内的各种农产品提高了品质,产业综合体因此被群众称为乡村振兴的“金窝窝”。

2022年,全国烟叶产区烟田的复种指数达到1.7,明显高于全国农田平均复种指数1.3,烟田种植其他作物面积达958万亩,其中主粮占30.2%、杂粮占9.2%、油料占7.7%、蔬菜绿肥等占20.6%,烟稻、烟菜、烟豆、烟油等11种烟田耕作制度推广均达到10万亩以上。各烟区致力于把烟区产业综合体打造为产业融合发展、烟农增收致富的创新平台,利用基本烟田、基础设施等推进“烟叶+非烟”双合同、双订单生产,极大促进了烟叶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为烟田耕作制度的孵化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批以烟为主、多业共生的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在烟区落地生根,全国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216个,综合体内烟叶与多元产业2022年实现总产值28.23亿元,成为烟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