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第一书记”创了好几个“第一次”
作者:谢冲
“真不愧是我们的第一书记,从任职到现在,短短半年时间,就给我们带来了多个‘第一次’。”晴隆县长流乡长流村支书刘远亮说。
“有了第一书记的带领,我们都觉得找到了方向,第一次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晴隆县长流乡虎场村支书胡帜说。
两个支书口中的第一书记就是唐喆和胡向丹。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彰显行业社会形象,黔西南州局(公司)分别从生产与技术部门选派了专人驻扎到晴隆县长流乡的长流村和虎场村,全脱产、专职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切实将“产业扶贫”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全面改善当地人民就业、全力促进政府增收、全心拉动地方发展。
两个第一书记是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的,给当地带来了哪些“第一次”呢?
(居中者为胡向丹)
种烟面积第一次突破千亩
“去年,长流乡的烤烟种植面积达到了1300亩,首次突破千亩大关。”长流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秀松说。
千亩?这也算大关吗?
乍一看这个数字确实不大,和其他主产区比起来,也许连一个片区的规模都达不到。但是要知道,该乡2015年的烤烟种植面积才700多亩。
长流乡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加上没有技术与配套设施作为保障,烟区分散零乱,种植成本高,不但烤烟规模上不去,烟叶质量也存在很大问题。
“往年虽然我们也种烟,但是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一年下来,如果弄不好,有时候甚至还要贴上几个劳力。”虎场村老烟农胡顺兴说。
自从唐喆与胡向丹任职两村第一书记后,按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烤烟种植帮助当地百姓脱贫的思路。
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的条件下,协调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内部调整,将种烟计划向长流乡倾斜。同时,对当地地形进行勘察,对烟区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并根据需要修建烤房与机耕道等配套基础设施。
在两人的努力下,去年长流乡烤烟种植规模达到了近1300亩,还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连片区。
“看到今年种烟政策好了,技术服务到位,我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尝试种了15亩烟,收成不错,另外还能在家照顾孩子上学读书。”新烟农胡顺彬说。
村民第一次鼓足钱袋
“黄师傅,麻烦你帮我看看,我家的烟可以采烤了不。”
“黄师傅,你快来给我看看,我这个摆放得行不。”
“黄师傅,你帮我看看,现在可以下炕了不。”
去年,虎场村烟叶开烤以后,“黄师傅”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大红人。这个黄师傅是何许人呢?他就是负责虎场村专业化烘烤的烘烤师黄国安。
“长得好不如烤得好”,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在此之前,专业化烘烤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没有在该地区得到普及和推广,大家都是在用现代的密集烤房进行着传统的零散烘烤,不但烘烤成本高,耗时费力,最主要的是烘烤质量上不去。
在州局(公司)将该地区作为定向扶贫点之后,经过唐喆与胡向丹的积极努力和协调,不到一年,该地区的专业化烘烤率就在90%以上,还根据烟区布局重新申请修建了5座烤房,软硬件一起配套,同步完善。黄国安就成了专业烘烤的人员。
黄国安本是虎场村的一名烟农,善于钻研肯吃苦,在当地小有名气。在烟农的一致推荐和烟草公司的几番考察下,决定对黄国安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合格后,再将其聘请为专业化烘烤师。就这样,黄国安成了当地烟农口中的“大红人”。
“他现在不仅是我们中间的大红人,更是我们的放心人。自从搞起了专业化烘烤,我们不但省了很多心,烟叶烘烤质量更是让人满意。”胡顺彬说。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让烟农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效益,以最快的方式脱贫。因此,无论专业化烘烤实施难度有多大,我们也要搞,无论配套设施建设有多困难,我们也要继续。”黔西南州局(公司)扶贫办主任谢有成说道。
“我们做的所有工作和努力,都是围绕一个基本点,那就是绝不能辜负新老烟农对我们的信任。”唐喆说。
通过烟草部门的努力,2016年长流乡两个种烟村分别建立起了各自的专业化烘烤服务队,烤烟烘烤不再散、零、乱,烘烤质量更是上了一个层次。由于烘烤成本下降,烤烟质量上乘,每亩烤烟收成在3200元以上,户均收入将在8400元以上,彻底实现种烟农户的全面脱贫。
第一次看到希望
去年夏天,伴着七月的骄阳,长流乡的田间地头出现了一群“不速之客”。
“开始还不晓得是来干什么的,拿了一堆仪器,漫山遍野的转,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烟草公司派来搞烟区规划的。”胡顺兴说。
为大力实施“以烟为主、产业扶贫”发展战略,真正变“变输血为造血”,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快速脱贫,长久脱贫”,黔西南州局(公司)决定在长流村与虎场村首次进行烟区科学规划,安排2017年将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至少4000亩,并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增设一个烤烟收购点,最大限度为当地烟农服务,借助产业为烟农实现脱贫致富。
“之所以利用产业扶贫,那就是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成果稳固,能够实现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循环发展。而要做到这些,烟区的科学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就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谢友成说。
“长流乡虎场村和长流村贫困户共计686户2088人,而有意愿进行易地搬迁的户数仅为29户,那么剩下的这大部分贫困人口很大程度上就只能靠烤烟产业来进行扶贫。面对这么大数量的贫困人口,如不进行烟区的科学规划,将产业工作做深做细,那想要实现全面脱贫和长久脱贫,是不可能的。”胡向丹说道。
为此,在最大限度整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他们按每个贫困人口约2亩烤烟的标准来进行规划。而脱贫的最低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为3028元,对照每亩烤烟平均最低收入3000元计算,那么当种植面积达4000亩,每人贫困人口都能落实约2亩烤烟的时候,那么他们的收入就差不多达到了6000元,已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
经过认真的踏勘和测算,此次规划烟地共13块7830亩,新建水池600m³,机耕道25.5km,集群烤房10个点135座,小型农机具81台(套),基层站点收购线1条,土地整理600亩,并对相关损毁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维修,总共投入资金830万余元。
“很显然,烟草部门已在开始啃‘硬骨头’、趟‘深水区’,其扶贫力度之大、措施之有力,是前所未有的。”李秀松说。
就凭着这股啃‘硬骨头’、趟‘深水区’的精神,黔西南州局(公司)牢固树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理念,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成效显著。2016年实施整合资金机耕道6公里,不但首次以主干道的形式连通了青山与寨上、塘边,还第一次实现了村组道路的硬化。此外,通过州局(公司)的积极协调努力,贵州中烟还在长流村投资15万元,为该村修建起两层现代式的村委会办公楼兼村民活动中心。在2016年底修建3个蓄水池并完善配套管网,首次实现长流村3个组的自流引水。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帮助长流乡及时脱贫和有效脱贫,并将扶贫成果稳固持续化,进而达到长久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