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做精”是对产品规格的整体性目标定位,
“定位清晰、风格突出、技术领先、效益良好”是对“做精”进一步的细化和具体化,
“制定管理办法、健全退出机制”保证了配套性措施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产品规格第一次出现在了产业层面的规范与规划当中
-
政策解读
“每个品牌销量和销售收入前三位主导规格所占比重力争保持在70%以上;
鼓励卷烟工业企业研发新产品、淘汰小规格,原则上品牌规格20个以内的要进一退一、30个以内的要进一退二、40个左右的要进一退三;
防止因片面追求品牌数量、片面追求市场扩张、片面追求生产规模,而拉低品牌价格、摊薄品牌价值、损害品牌形象”
——“三大要求”则以指标量化的形式定义了未来的产品秩序,产品规格因此走向前台。
-
现实状况
市场整体的活跃度不高,二、三线产品的表现颇为平淡、清冷,缺乏有竞争力的新鲜面孔。
有些观点将原因归结为严格“产品退出机制”,这严重地悖离了政策的初衷,“鼓励卷烟工业企业研发新产品、淘汰小规格”的导向是“鼓励”,本意是“淘汰小规格”。
更具有约束性、限制性条件的是,在“三大要求”的考核推动下,加之品牌格局正在快速成型固化的过程中,今明两年或许是二、三线产品以及新产品开发的最后时间窗口,70%以上的比重并不是多么的遥远。
-
抓住机会
面对“四大难题”的全方位挑战,离不开优势产品的全力以赴,也同样需要二、三线产品以及新产品的奋起直追。在这个意义上,二、三线产品理应把握住格局固化之前的最后的时间窗口,以基于产业的责任担当来延展和放大市场机会。
-
规格进入产业层面的时间点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
——品牌规模不断做大,大品牌已成中流砥柱,大产品具备了走向前台的能力和条件
——大量规模小、份额低、成长性差、竞争力孱弱的小产品,亟需梳理、归整
——控烟环境更趋严厉、营销空间狭小、消费氛围日渐成熟
-
“70%”是门槛,更是时间坐标。
如果只是把眼睛盯在“70%”上,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政策理解的“过去式”,而不是政策执行的“将来时”,关键是要体现出对时间点的判断和把握上,行动要快且具有前瞻性。
-
今天还有机会,但机会一定不会等到明天。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机会一定不会留在那里等你。对于二、三线产品的未来,已经听得见终点前的最后提示,竞争或彻底淘汰!
-
“进”虽然很难,但更难的是“退”的决心和行动。
健全淘汰机制的初衷是遏制过去产品开发中的闭门造车、经验主义、草率仓促,从根本上解决新产品“双低”的问题;“鼓励研发新产品”才是政策本意。
-
在保持培育主导产品的力度和强度不减的前提下,更多的关注二、三线产品的生存状态,可以进一步增加市场的丰富性和市场的活跃度。中国市场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决定了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少数的主导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就给了二、三线产品奋起直追的机会和空间,只要足够优秀,足够独特,就完全可以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但前提是要从现在开始,就变得紧张起来,变得更具有攻击性。
-
不讳疾忌医。
面对大量的二、三线产品,特别是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首要的任务是对产品本身来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产品真实的市场状态、产业地位、发展前景、成长机会以及问题不足。
-
不进退失据。
我们都习惯性地把新产品视为理所当然的增长点,带来两个过高预期,一是进程,昨天研发、今天上市、明天要有明显的结果;二是目标,人为地明确极高的市场目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的二、三线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这种状态。
-
不等待观望。
就紧迫性而言,对于二、三线产品的任务和要求,唯“快”不破,在格局没有最终定型之前都有机会。
-
先来做一个积极的假设,什么样的消费者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地方消费二、三线产品?
受够了“老面孔”?新鲜感?朋友推荐?促销行为打动?向往有所改变?零售户所鼓动……
这些都提示了二、三线产品后发先至的机会和空间。
怎么样通过对这些“什么样”的寻找、把握,来打动那些挑剔的消费者,让这种可能性最终变为现实。
-
关于“定位与错位”的问题。
二、三线产品关键是
更好地认识市场:处理好与市场上优势产品,与品牌的主导规格的关系,;
更好地认识自己:形成好两种判断,对品牌主体市场的判断,对品牌主体风格的判断。
-
关于“宽度与深度”的问题。
可口可乐强调,随时随地都能让消费者购买到可口可乐,这种全球性的畅销与世界级的覆盖,从实证的角度提示了上柜与陈列的重要性。
-
关于“定力与活力”的问题。
没有解决好到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往往又是因为品牌缺乏足够的定力。对于市场策略和营销推广也需要深入的检视,是否因为没有做到足够的用心与坚持,产品表现才不温不火、差强人意?
-
关于新产品开发:
严格的市场准入有利于品牌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更加严谨的流程、更加科学的决策来推进新产品开发,在产品开发环节提高门槛来避免后期的反复试错,建立并形成良性的产品成长机制,降低因产品老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同时,二、三线产品的提质改造也不能停顿。
-
如果更加深入地解构目前优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分布,还是可以帮助二、三线产品找到更多的空间和更好的机会。
-
7500公里的极限穿越太难,那么,从每天70公里开始行不行?或者,每天7公里开始好不好?
用111次“70公里”去实现目标,证明自己!
-
“70%”是门槛,更是时间坐标。
“每个品牌销量和销售收入前三位主导规格所占比重力争保持在70%以上”是明面的量化指标:
【不断提高主导规格的集中度,在执行层面具有很强的品牌自觉,真正的难点是对产品线的修枝剪叶】【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地细读下来,这“70%”其实还内嵌了时间上的要求。一旦“70%”的目标实现,弱小产品规格将会失去政策上的认可,彻底失去市场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以2013年的数据参考,半数以上的重点品牌,问题更多集中在对弱小产品的梳理,以及主导产品老化、低端化上,而另一个“70%”也在快速形成的过程中,大品牌的大产品已经具有很强的统治力。
如果只是把眼睛盯在“70%”上,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政策理解的“过去式”,而不是政策执行的“将来时”,关键是要体现出对时间点的判断和把握上,行动要快且具有前瞻性。
-
今天还有机会,但机会一定不会等到明天。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机会一定不会留在那里等你。对于二、三线产品的未来,已经听得见终点前的最后提示,竞争或彻底淘汰!
马太效应已经愈发明显和突出,优势产品的成长性固然可喜,但将增长的压力全部集中于优势产品,既有不堪重负的潜在风险,又丧失了市场的活跃度,这对于“需求拐点”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而言,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局面。
二、三线产品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和丰富性。
一部分品牌基本上就放弃了对二、三线产品的有效维护,保持着“不愿动、不敢动、不会动”的无为状态;
商业企业面对增长压力,基于趋利性选择而在事实上进一步弱化了对二、三线产品的培育,二、三线产品现在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成长阶段。正因为市场的焦点普遍不在二、三线产品上,哪一个品牌率先乏力、主动作为,哪一个品牌就有可能赢得机会、获得发展,只不过,潜在的机会具有很强的伪装性,看起来更像是困难和风险,而且留给的时间也不多。
-
“进”虽然很难,但更难的是“退”的决心和行动。
从产品的准入设计来看,产品准产、市场准入的门槛已经很高,从纸面上静态算账,退出的成本和风险似乎太高了,用两个、三个已经投放上市的产品规格去换一个前途未知、命运未卜的新产品?排除鸡肋效应和风险防范的影响,在可能的前提下,变通远比冒险更受欢迎。起码从目前的反应来看,新产品上市的步伐和节奏明显放缓,大家在产品开发上更加严谨审慎?还是手足无措?
-
不讳疾忌医。
面对大量的二、三线产品,特别是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首要的任务是对产品本身来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
-
不进退失据。
我们对二、三线产品的态度也体现出这种决策上的进退失据,一方面对产品改造有过高的市场预期,希望动一下之后就会有很大的市场反响;另一方面又有极大的顾虑,担心动了没有明显的效果,还不如不动。这其实暴露出对待产品开发缺乏理性态度、理性思维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竞争颇为胶着的时间节点,任何一项决策的风险都会呈几何级数放大,不要寄希望于点石成金、一招制敌,但也不能枯等困难坐实、机会流失。
-
不等待观望。
就紧迫性而言,对于二、三线产品的任务和要求,唯“快”不破,在格局没有最终定型之前都有机会。目前政策导向虽然明朗,但没有对二、三线产品下达最后通牒,同时市场的形势又决定了缺乏培育二、三线产品的氛围和条件,很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倍的局面。
-
关于“定位与错位”的问题
——品牌战略层面有更多差异化的设计与考量很多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充满了模仿、借鉴、跟随,这种似曾相近注定了产品的最终命运(除了退市的,大多数沦为了二、三线产品)。
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的趋同,也让新产品纵身投入红海市场而加大了成长、成功的困难程度。
-
关于“宽度与深度”的问题。
可口可乐强调,随时随地都能让消费者购买到可口可乐,这种全球性的畅销与世界级的覆盖,从实证的角度提示了上柜与陈列的重要性。很多二、三线产品,既没有解决好同消费者“见面”的问题,又没有做好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最后一公里”,本来就在知名度、影响力上有差距,现在还不容易“见着”,谈何做大做强?
-
关于“定力与活力”的问题。
没有解决好到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往往又是因为品牌缺乏足够的定力。对于市场策略和营销推广也需要深入的检视,是否因为没有做到足够的用心与坚持,产品表现才不温不火、差强人意?很多新产品刚刚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关键环节,就掉链子,资源跟不上,产品顶不上,节奏慢下来。又因急功近利与过高预期,导致在成长过程所遭受到一点点的阻力和挫折,就被放大为根本性、致命性的问题,被战略性的放弃,自生自灭。这种定力的缺失,又进一步加重了二、三线产品的低迷和沉闷,造成了优势产品风头很劲却又压力山大,二、三线产品心有不甘却又碌碌无为的现状。
-
新产品开发的话题。
目前,新产品开发很清淡,甚至索然无味。二、三线产品并不是束缚新产品的开发,恰恰相反,产业政策对新产品开发是“鼓励的”,市场对新产品是充满“期待的”。
-
新产品开发的话题。
-
新产品开发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