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是门槛,更是时间坐标。

“每个品牌销量和销售收入前三位主导规格所占比重力争保持在70%以上”是明面的量化指标:

【不断提高主导规格的集中度,在执行层面具有很强的品牌自觉,真正的难点是对产品线的修枝剪叶】
【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一步地细读下来,这“70%”其实还内嵌了时间上的要求。一旦“70%”的目标实现,弱小产品规格将会失去政策上的认可,彻底失去市场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以2013年的数据参考,半数以上的重点品牌,问题更多集中在对弱小产品的梳理,以及主导产品老化、低端化上,而另一个“70%”也在快速形成的过程中,大品牌的大产品已经具有很强的统治力。

如果只是把眼睛盯在“70%”上,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政策理解的“过去式”,而不是政策执行的“将来时”,关键是要体现出对时间点的判断和把握上,行动要快且具有前瞻性。

今天还有机会,但机会一定不会等到明天。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机会一定不会留在那里等你。对于二、三线产品的未来,已经听得见终点前的最后提示,竞争或彻底淘汰!

马太效应已经愈发明显和突出,优势产品的成长性固然可喜,但将增长的压力全部集中于优势产品,既有不堪重负的潜在风险,又丧失了市场的活跃度,这对于“需求拐点”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而言,并不是十分理想的局面。

二、三线产品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和丰富性。

一部分品牌基本上就放弃了对二、三线产品的有效维护,保持着“不愿动、不敢动、不会动”的无为状态;
商业企业面对增长压力,基于趋利性选择而在事实上进一步弱化了对二、三线产品的培育,二、三线产品现在正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成长阶段。

正因为市场的焦点普遍不在二、三线产品上,哪一个品牌率先乏力、主动作为,哪一个品牌就有可能赢得机会、获得发展,只不过,潜在的机会具有很强的伪装性,看起来更像是困难和风险,而且留给的时间也不多。

“进”虽然很难,但更难的是“退”的决心和行动。

从产品的准入设计来看,产品准产、市场准入的门槛已经很高,从纸面上静态算账,退出的成本和风险似乎太高了,用两个、三个已经投放上市的产品规格去换一个前途未知、命运未卜的新产品?排除鸡肋效应和风险防范的影响,在可能的前提下,变通远比冒险更受欢迎。起码从目前的反应来看,新产品上市的步伐和节奏明显放缓,大家在产品开发上更加严谨审慎?还是手足无措?

不讳疾忌医。

面对大量的二、三线产品,特别是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首要的任务是对产品本身来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

不进退失据。

我们对二、三线产品的态度也体现出这种决策上的进退失据,一方面对产品改造有过高的市场预期,希望动一下之后就会有很大的市场反响;另一方面又有极大的顾虑,担心动了没有明显的效果,还不如不动。这其实暴露出对待产品开发缺乏理性态度、理性思维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竞争颇为胶着的时间节点,任何一项决策的风险都会呈几何级数放大,不要寄希望于点石成金、一招制敌,但也不能枯等困难坐实、机会流失。

不等待观望。

就紧迫性而言,对于二、三线产品的任务和要求,唯“快”不破,在格局没有最终定型之前都有机会。目前政策导向虽然明朗,但没有对二、三线产品下达最后通牒,同时市场的形势又决定了缺乏培育二、三线产品的氛围和条件,很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倍的局面。

关于“定位与错位”的问题
——品牌战略层面有更多差异化的设计与考量

很多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充满了模仿、借鉴、跟随,这种似曾相近注定了产品的最终命运(除了退市的,大多数沦为了二、三线产品)。

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的趋同,也让新产品纵身投入红海市场而加大了成长、成功的困难程度。

关于“宽度与深度”的问题。

可口可乐强调,随时随地都能让消费者购买到可口可乐,这种全球性的畅销与世界级的覆盖,从实证的角度提示了上柜与陈列的重要性。很多二、三线产品,既没有解决好同消费者“见面”的问题,又没有做好方便消费者购买的“最后一公里”,本来就在知名度、影响力上有差距,现在还不容易“见着”,谈何做大做强?

关于“定力与活力”的问题。

没有解决好到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往往又是因为品牌缺乏足够的定力。对于市场策略和营销推广也需要深入的检视,是否因为没有做到足够的用心与坚持,产品表现才不温不火、差强人意?很多新产品刚刚从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关键环节,就掉链子,资源跟不上,产品顶不上,节奏慢下来。又因急功近利与过高预期,导致在成长过程所遭受到一点点的阻力和挫折,就被放大为根本性、致命性的问题,被战略性的放弃,自生自灭。这种定力的缺失,又进一步加重了二、三线产品的低迷和沉闷,造成了优势产品风头很劲却又压力山大,二、三线产品心有不甘却又碌碌无为的现状。

新产品开发的话题。

目前,新产品开发很清淡,甚至索然无味。二、三线产品并不是束缚新产品的开发,恰恰相反,产业政策对新产品开发是“鼓励的”,市场对新产品是充满“期待的”。

新产品开发的话题。

新产品开发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