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亲情——“黄山”的亲情文化大观

亲情源自人类对自己亲属的天然情感,而黄山的亲情在于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亲情的第一表达是孝亲。中国古代素有孝亲的风尚,在程朱故里的徽州民间,孝亲的事迹铭刻在牌坊上,雕刻在建筑里,记录在书薄内,让人们在耳濡目染间感染其气息。

如在棠樾牌坊群中,就有几个孝亲牌坊,记录了鲍逢昌沿途乞讨十四载千里寻父,为患病的母亲割股为药的故事;鲍灿为七十高龄老母吮足疗疮的故事;在一次兵乱中鲍宗岩、鲍寿孙父子争相代死父慈子孝的故事……这样的孝亲故事在徽州简直不胜枚举,听闻后会令人扼腕叹息他们这份亲情的厚重。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首清新的校园民谣是胡适晚年所写的一首诗,在诗歌里他把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都融入到兰花草的诗歌意象里,歌声里仿佛这种浓浓的亲情散发出淡淡芳香,总是萦绕在心间无法消散。

在行动上,对长辈的亲情的体现莫过于“敬”了。而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发扬了这种“敬”,待师如父,所以有“程门立雪”的故事沦为美谈,流传至今。

亲情的表达其次是慈爱。这种长辈对晚辈的亲情最常见、最深刻的体现莫过于母亲的慈爱了。90年代初,一部黄梅戏取材于徽州民间的电视剧《黄山情》曾风靡全国。剧中描写了一位绣花女营救了一个父母正在蒙难的弃婴,为逃避官兵的追捕谎称是自己的私生子,结果她以牺牲自己婚姻甚至家破人亡的代价把孩子带大,直到孩子长大后有一天找到了生身父母才使真相大白。剧中的绣花女成全了这个弃婴及其家庭,也成就了她与爱人的一段美满婚宴。在这部戏剧中,《黄山情》的女主人公对弃婴的亲情也超越了平常的血统观念,使亲情与仁爱的大义连在一起,格外令人感动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