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决定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特色优质烟叶的重要基础。贵州的经纬度、海拔、地形、气候、土壤等生态资源禀赋,成就了贵州烟叶的独特风格和优良品质。
近年来,贵州烟区严控不适宜烟区的生产规模,调减次适宜烟区的生产规模,增加适宜和最适宜生态烟区的生产规模,严格按照工业需求组织烟叶生产收购,把有限的计划资源向市场需求旺盛的核心烟区和重点烟区相对集中配置,选择生态优越、特色彰显、品质优良的区域,打造以千亩村、万担乡、重点县为主的骨干烟区,单元式、区域化、品牌化整体推进优质烟区集中连片种植。
航拍贵州威宁县迤那镇的烤烟田和机耕道
根据烟区生态和烟叶香型区划,贵州烟区积极打造山地生态烟叶产业带。在以乌江流域、娄山山脉为核心的中东部烟区,重点打造蜜甜香型山地生态烟叶产业带;在以盘江流域、乌蒙山脉为核心的西部烟区,集中打造清甜香型山地生态烟叶产业带。
烟田是烟叶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保护烟田就是保护烟叶生产力。为解决施用化肥带来的地力退化、污染环境等问题,贵州烟区聚焦土壤保育,积极抓好有机肥的入田提质工作,着力做稳做优基本烟田。
贵州烟区建立了市场化、工场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有机肥工程化生产体系。他们按照“烟草引导、合作社主体、烟农参与”的组织方式,初步形成了“设施完备、技术成熟、队伍稳定、供需平衡”的产业体系。
贵州烟区在有机肥生产中还坚持流程化操作和标准化作业,他们建立了自制有机肥的工艺流程、技术规程,形成3个流程、8道工序的生产技术体系。
2018年,贵州烟区施用有机肥15.3万吨,推广绿肥压青54.45万亩,示范推广炭基有机肥16万亩。化肥亩均施用量从2014年的74.3公斤下降到2018年的62.7公斤,降幅达15%。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烟叶种植的一项常规技术,在烟叶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地膜若不能及时回收,就会破坏土壤耕层、降低土壤质量,造成“白色污染”。
贵州烟区于2013年启动废弃地膜回收试点工作,着力在解决地膜回收利用途径和建立工作机制上深化探索。
在贵州烟区的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的绿色发展示范园内,一条塑料颗粒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而生产原料正是来自毕节烟叶生产中回收的废弃地膜。
而在遵义播州、湄潭,两个废弃地膜回收加工厂将回收来的废旧农膜,经过破碎清洗线、造粒生产线、注塑生产线等一系列工序,最终生产成塑料筐篮、育苗托盘等成品。
目前,像这样的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在贵州烟区已累计建成15个,产能达到6000吨以上。贵州烟区已经形成了“烟农收集+合作社回收+地膜生产供应商加工再利用”的组织方式,建立了农地膜清除、回收、包装、运输技术标准。贵州烟区在地膜清除回收环节每年向烟农补贴6000万元,提高了烟农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地膜清除回收。
近年来,贵州烟区坚持“以虫治虫”生物防控理念,大力推广应用蚜茧蜂、性诱剂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2018年,贵州烟区建成蚜茧蜂保种基地12个,蚜茧蜂防治烟蚜175万亩,推广性诱剂防控98万亩,生物农药使用48万亩,成功研发蠋蝽规模化繁育技术并在29个县示范推广2万亩。
在推进生物防控的同时,贵州烟区还大力推进专业化植保,坚持科学用药、规范用药、减量用药。与此同时,他们还构建推行烟叶良好农业规范管理体系,积极探索烟叶可持续发展体系,全面推进烟区环境、烟农健康安全保护和烟叶品质安全同步发展。
近年来,贵州烟区还主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空气能热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烘烤。
传统烤房用煤炭作为燃料,烘烤过程费工费时,温湿度调控不精准,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使用电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后,烘烤实现了智能化温度、湿度控制,效率和稳定性都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有害物质排放大幅度减少了,烟草产业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度也随之大幅提升了。
2018年,贵州烟区改造传统燃煤烤房5543座,新建、改建清洁能源烤房4427座,未来,他们还将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稳步推进烟叶烘烤清洁能源替代,落实烟叶烘烤节能减排措施,努力开创烟叶兴、烟农富、烟区美的烟叶生产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