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无烟日(5月31日)主题是“烟草和心脏病”。本次无烟日恰逢全球旨在解决烟草流行及其对公众健康带来的影响(尤其涉及对全球数百万人造成的死亡和痛苦)的一系列举措和机遇。这些行动包括由世卫组织支持的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和改善护理为目标的全球心脏和RESOLVE举措,以及2018年举行的联大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第三次高级别会议。也在于提高人们对烟草与中风等心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间关联的认识,及倡导制定可有效减少烟草消费的政策。提高公众对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对心血管危害的认识以及尽早戒烟的意愿。烟草使用是冠心病、中风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尽管烟草对心脏健康的危害已为人所知,且已有用来减少相关死亡和疾病的解决方案,但很多公众对烟草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病因了解较少。

据世卫组织说法,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比世界上任何其它死因都要多,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造成的心脏病死亡数约占该病死亡总数的12%。烟草使用是继高血压之后,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病因。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简称WHO FCTC)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烟草控制工具。2006年1月,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后,我国政府态度明确的进行各种履约行动,并逐步制定并实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政策;不接受与烟草相关企业的赞助;全面禁止烟草广告;所有活动场所室内全面禁止吸烟;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等等。

世卫组织将2018年无烟日主题确定为“烟草和心脏病”,旨在提醒公众加强对于“烟草制品使用与心脏病关联性”的认识,但这一认识还需客观看待,不应片面化和盲目化。

中国拥有庞大的烟民群体,在社会控烟问题上仍有很大努力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于部分烟民来说,吸烟还是很难一下子戒除的习惯,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到吸烟危害的同时,减少甚至杜绝对不吸烟人群的危害,也是控烟的题中之义。

人们往往注意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而忽视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烟中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尼古丁对心脏的刺激作用使心脏的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动脉壁和心肌缺氧。还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失去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促进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血管内膜的损伤还可以使血小板在该处粘附、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尼古丁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因此,戒烟对防止冠心病有重大的意义。

吸烟对健康是有危害的,对心脏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并不是每一个吸烟的人都会罹患心脏病,这也是事实。但是,做任何事都需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吸烟不加节制、肆意妄为,那恐怕就不单单是心脏病找上门那么便宜了。更客观地讲吸烟人群在罹患心脏病的可能上要比一般人大,但并不等于吸烟就一定会罹患心脏病!

成年人吸烟这种行为并不触犯法律,每一个成年人都有吸烟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行使主要是由个人意愿决定。

但是,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吸烟是有一个前提的。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吸烟是吸烟人群应该享有的权利。一旦这种权利的行使影响到不吸烟的人,那这种吸烟行为至少是不道德的,毕竟二手烟的危害众所周知。

要对这种行为加以约束,那必然理性控烟成了大势所趋,当然也是众望所归。但是控烟工作常常被淹没,现实中的控烟情况和我们的理想状态还有不小的差距。控烟问题必须有范围、有步骤、有目标。不能变成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能变成一种道德的攻击,它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更包括千千万万烟民的利益。在控烟这件事上,我赞同理性控烟,疏堵结合,一方面合理合法的控制公共场合吸烟,另一方面保护烟民的正当权益,开辟吸烟场所,开展公益戒烟活动,多做正面引导宣传。在这个过程中,烟民也能约束好自己,做到文明吸烟,在自重的前提下互相尊重。

总之,理性控烟是要让吸烟与不吸烟的两个群体各自的利益都得到维护这才是社会文明的充分体现。

对于控烟,总有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的观点和倾向,全面禁烟的呼声一直很大。在支持者眼里,吸烟具有侵犯性、二手烟损害身体健康都是最充分的理由,也是最具正义感的道德优势。控烟只是在吸烟与禁烟之中,一个折中甚至过于妥协的选择,难道只有100%无烟环境才是消除二手烟的唯一有效措施?【详情】

每年的无烟日都是宣传吸烟有害,提倡尽早戒烟的窗口。政府制定控烟政策和大力宣传控烟,是为响应国际公约,保证公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最终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这代人在控烟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努力,让下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们从控烟之中收益,同时改善吸烟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支出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才真正达到控烟的长远目的。

每个社会公民都有选择吸烟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希望每个公民都遵守政府的控烟政策,不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尊重他人不吸烟、维护健康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当自律,理性消费烟草并逐渐减少吸烟率,为社会文明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